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,24岁的周景明,一年时间里脑洞跑得飞起,玩了回“名字换装秀”——13个月,递出11份改名申请单,把户籍大厅活生生整成了RPG游戏起名界面,你说这画风违和吗?
刚听到这个新闻,我的第一反应是:哟,兄弟咱们活在现实世界,他在“现实玄幻”里做NPC。
从“朱云飞”到“朱雀玄武”,再到“朱雀玄武敕令”还不够,他甚至奔着“周天紫薇大帝”“朱咸宁”去了,还试探过什么48字史诗级长名,感觉他这心思,不当文学网络作家都可惜了。
让人更加想扶额自叹的是,最终这场奇幻漂流不是以龙傲天升级终章告终,而是被官方一纸回复拉回了地心引力——“13个月11次申请,扰乱公共秩序,不予审批!”
你说巧不巧,现实比魔幻更魔幻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一件看似挺逗乐的“小事”,怎么闹成了舆论关注的大瓜?
到底是现在年轻人太爱玩,还是制度对个性诉求太枯燥?改名,是权利还是闹剧?——这些谜团,如果不仔细抽丝剥茧,还真的理不清道道。
咱先抓重点看,周景明第一次改名理由就有点像小时候早操站队:“太多重名,不突出”,于是启用“朱雀玄武”,妥妥的玄幻范儿模板。
可惜这名字一摆上身份证,别说亲戚朋友了,HR们都愣住了——“你这个,我们再三确认下身份哈,是不是求职现场玩Cosplay?”
明明想要彰显个人特色,反倒先成了社交尴尬现场的活招牌。
有一说一,在信息时代,谁没想过往名字里加点味儿?网名ID换来换去,分分钟的事,可现实生活真没那么多“Ctrl+Z”机会。
不过换个角度,咱倒也不能说年轻人想和大众不一样这事有啥错,每一代人,总想冲破一点无形枷锁,只是你说把公共服务当“橡皮泥”随手揉捏,这到底合理不合理?这里边的模糊地带,真就值得聊上一聊。
其实,类似周景明这样执着于“命名权自由发挥”的现象,早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新闻版面上。
咂摸一下前阵子的热搜,早些年清华博士“嫌重名苦”,希望别人让路那档子事,也是折腾得满城风雨。
再倒回现实,名号成了“游戏道具”,户籍系统成了“试炼场”,说穿了,这种极端个性化操作,说到底,算不算在挑战社会规则底线?
看看平常咱们身边人,能一口气搞11次公众服务流程的,有几个?普通家庭改一次名都要小心翼翼,反复纠结,理由、材料、证明翻来覆去检查,还得琢磨到底影响大不大,担当不担当得起。
有个细节其实特别有意思。
报道里说,桂阳县公安明明白白回复了:名字可以换好几次,但身份证号码一直没变,无论什么名头,录取通知书都不会去哪儿。
弄得网友一阵调侃:“怕收不到通知书,你怎么不干脆叫‘录取通知书’得了?”简单一乐的背后,真有那么点哭笑不得的现实意味。
说实话,名字这东西吧,确实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紧紧绑在一起,特别是咱们中国人,讲究“名正言顺”,一个名字背后扛着多少家族、地域、时代的影子。
但你敢随便玩,把它改成段子,真就不怕折损了爸妈打下的“人设积分”么?
周景明超长名串见诸报端,可不是胡闹一次闹剧,而是对公共流程极限的试探。
好玩的是,互联网网友态度出奇一致,基本清一色给了差评。
“进厂才不管你叫啥,别太作。”
“改名效率比我网游换ID还快。”
“什么‘周天紫薇大帝’?天庭又不缺人。”
“姓朱还是姓周有啥纠结的?”
各种玩笑话里,深层的共识特别清晰:名字虽然是你的,但社会秩序不是为个人专属“定制”设计的,这根弦,怎么也不能随便松。
换句话说,名字如果只属于你一个人的舞台,其实也就失去了与社会互动的基础。
仔细想想,自古名讳有讲究,“大帝”“敕令”这种字眼,原本就是秩序权力的象征拿来随便用,说起来倒容易,但一旦落在现实系统上,扭头就变了味道。
你用“道文化爱好者”的理由包装自己,公共系统却得花大量时间反复确认、新增数据、修改记录,直接增加了社会资源成本。
这样说,改名多几次直接就是公共服务资源的“无用功损耗”。
回过头来想,为啥会有人执着于多次改名?表面看是个人追求独特,深层却反射了某种特殊的“巨婴心态”:没意识到名字不只是自己说了算,背后那堆流程、影响都不是小事。
这跟小孩子要求“世界以我为中心”如出一辙。
说白了,是对个人权利的无上放大,却对责任感的忽略。
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操作,一旦泛滥,社会成本上升,管理难度加大,谁都得为这份“任性”买单。
有的人可能会说,哎呀,改名字又不是什么大问题,怎么就上纲上线了。
但细细品,咱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在框架内享受的。
你自由,但不能妨碍大家的正常生活节奏——改名这点子小事,一旦摇身一变成为“扰乱秩序”的由头,咱就得冷静想想底线在哪里。
现实里的权利与自由,真没那么简单。
再回来琢磨姓名的意义。
从小父母给咱取名,希望的是安好、顺遂,或者铭记先辈,寄托家族期许,谁也没把脑洞开成玄幻天团那种画风。
每次传家族谱、认老乡,名字是最直接的情感密码。
一旦随心所欲地换,刚开始可能还能自我陶醉,久了终究成了社会关系链条上的“孤岛人”。
说到这,不得不感慨,文化传承的链条太细了,经不起为个人兴趣反复拔弄。
就像咱们小时候写名字,铭刻的不是一串字符,而是被世界承认、被亲友记住的现实密码。
把名字当成娱乐ID,短期看可能好玩,有新鲜感;但长远呢?总有一天,你还得面对“真正属于自己的”社会身份。
尾声阶段,一场13个月11次的改名“剧本杀”,终究随着公安部门的禁令大结局。
名字如果真能如橡皮泥一样随便捏,那还叫什么规则?
个性不是没有边界的任性,自由也不是脱离约束的纵容。
既然选择生活在有秩序的社会,就得明白:个人的舞台再大,也不能让别人为自己的“随性”买单。
话说回来,这位小伙子13个月改名11次,咱们怎么看?是觉得他“自我实现”先锋,还是社会游戏玩家?你身边有没有朋友“骚操作”一堆名字?一块聊聊呗!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配查网-贵阳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公司排名10强-十大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